立即下载
石门方言保留了古入声字
2009-09-28 00:00:00 字号:

唐明哲
 
    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是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其中“调”,即声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调类和调值。调类,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平仄;调值,就是调类平仄的具体读法,现代汉语(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调,上声、去声为仄声调。现代汉语音域如同音乐五线谱一样分为五度,最高音为5,最低音为1。那么阴平调值就是高平调记为55,阳平是升调记为35,上声是降升调记为214,去声是降调记为51.而古汉语四个调类为平、上、去、入。古汉语平声调不分阴阳,其中古入声字的调值是由高5度向4度滑落了一下又立即滑向5度被阻塞不再延长,记为545。现在不少地方方言仍然保持着古入声调类,石门方言就是如此。
  入声是一个不稳定的调类,它可以分化到其他声调中去。石门话545调值的入声,如果将其中的“4”度说成“5”度,就成了普通话阴平调值55了。如:八、逼、夕、吸、膝、滴、积、激、揭、出、插、发、忽、刮、哭、压等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读阴平。如果将古入声调545中的尾言“5”度降为“1”度,则又成了普通话的去声调值51了。如:毕、碧、侧、策、赤、斥、负、复、慧、客、扩、力、历、莫、日、月、去、市、仄、作等古入声字在普通里读去声。如果将入声调545中的起音“5”度降为“3”度,就成了普通话阳平调值35了。如敌、笛、习、媳、袭、及、急、则、责、洁、劫、杰、福、隔、局、决等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读阳平。石门话中的入声字化为上声214的字很少,只有百、北、笔、卜、尺、法、谷、脚、渴、属、索、塔、铁、血、雪等二十来个古入声字在普通话里读上声。
当然,石门方言的古入声字同古汉语中的入声字比较有一个变化,即有一部分入声字在石门已分化为石门方言中的去声了,这一部分在普通话里却读阳平,如跋、拔、别、白、鼻、独、读、夺、乏、罚、滑、活、疾、绝、仍、舌、甚、十、石、实、熟、俗、杂、侄、直、植、昨等。
  由于石门保留了较完整的古入声字,所以石门人在学习古汉语、古诗词的声、韵、平仄时,比那些没有入声字的方言区要方便、易懂、易接受。由于石门入声字有其突出的特点,所以有利于石门古旧诗文创作特别利于词牌填写要求押入声韵。如《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词牌就是如此。因此,用石门方言吟诵古诗更容易体味古诗词之妙。不妨你用石门方言诵读岳飞的《满堂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首词的韵字“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都是古声韵。再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字“物、壁、雪、杰、发、灭、发、月”都是入声字,读起来特别顺畅。
  当然,石门方言古入声字多,学习普通话必须把这个入声词完全去掉,把它分别归入普通话的三个声调中去才行,即“入派三声”。解决这个难题有没有规律可循呢?根据笔者多年总结,有下面四条规律:
①声母是m、n、l、r的入声字,都归入普通话去声,如麦、秘、觅、密、灭、末、木、莫、辣、腊、力、立、列、六、鹿、律、洛、纳、逆、睨、聂、虐、热、日、入、锐、若等。
②声母是w、y的入声字,都归入普通话去声。如“袜、蔚、沃、渥、幄、物、勿、钥、叶、业、缢、抑、益、译、郁、育、欲、域、悦、阅、跃、月、岳等。
③声母是b、d、g、j、zh、z的入声字大部分转入普通话阳平。如:泊、舶、博、脖、渤、驳、德、得、达、故、笛、迪、谍、毒、及、级、急、即、劫、决、竭、杰、革、隔、国、职、足、逐、竹、酌、族、卒、砸、则、责等。也有一部分转入普通话阴平的,如:八、捌、逼、憋、拨、钵、剥、搭、滴、督、咄、刮、疙、积、激、击、绩、揭、接、纠、究、扎、摘、汁、织、捉、卓、桌、粥等。
④声母是p、t、k、g、ch、c的入声字,大部分转入普通话的去声,少部分转入普通话的上声。转去声的常用入声字如:侧、测、厕、册、策、促、诧、撤、斥、赤、叱、触、绰、辟、譬、僻、刻、克、客、阔、扩、迄、施、泣、恰、洽、切、窃、妾、去、却、确、雀、榻、涕、惕、透等。少数转入上声的如:癖、撇、朴、渴、尺、曲、铁、塔等。

来源:

编辑:王振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