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编著!陈荣教17年编毛泽东的故事
2010-10-02 15:57:44 字号:

  2010年4月,由湖南省石门县水电局退休干部陈荣教编著,原湖南省委副书记、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文选德题写书名并写序的《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一书由华艺出版社出版。这部书收录了毛泽东的少年、青年、中老年各个历史时期近300个故事。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国家图书馆、中央书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浙江财经学院图书馆、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江苏盐城工学院图书馆等几十家图书馆纷纷收藏该书。此外,这本书还成为校园卡推荐书目;孔夫子旧书网、淘宝网等网上书店也推介该书。2010年6月,中国地质大学长江钻头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佛教授向校团委捐赠《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40册,常德日报社、湖南金石勘察有限公司分别购买了72本、50本。在石门县,石门县委党校、石门县文化局、石门县烟草局、石门县水电局、石门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石门县委党史办等10多个单位纷纷认购该书。

  湘楚文化工作室马先立先生评价说,《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是写毛泽东出生到毛泽东逝世这一历史时期的故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故事生动,对教育后人,启迪后人有很大的作用。

  (一)

  1948年,陈荣教在石门简易师范读书,1949年7月石门解放后,简易师范和石门二中合并,他在石门二中68班读书。石门的解放,使陈荣教认识了共产党、认识了毛泽东。出于对毛主席的崇敬,陈荣教在雁池老家的墙壁上用石灰写下了“中国革命青年领袖毛泽东万岁”的标语。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陈荣教所在班有30多名学生纷纷投笔从戎,他因为身高不够,最终没能奔赴朝鲜战场,转而报考湖北革命大学。1951年6月,陈荣教从湖北革命大学毕业后,如愿以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被送入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学习四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197师炮兵部队577团,在榴炮一连当了半年排长后,因为工作突出,又被提拔到司令部任作战训练参谋,1960年,下到577团榴炮一连任连长。

  1958年8月至11月,陈荣教所在的部队在福建厦门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炮击金门的战斗。当时,部队坚决按照毛主席、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逢单不打,逢双日打,国民党有美军军舰护航随时打。形势缓和后,陈荣教和战友们又返回驻地。

  在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学习时,陈荣教被司令部两次通令嘉奖,1959年被授予“五好干部”称号。

  1956年、1960年,北京军区分别派两名代表在北京天安门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陈荣教都是代表之一。1956年5月1日参加庆祝活动时,他见到了令人敬仰的国务院秘书长林伯渠、北京市委书记彭真。1960年5月1日,在天安门后面中山花园,国防部长彭德怀、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还和战士们一起参加游园活动。尤其令人高兴的是,1959年国庆节,陈荣教和战友肖神万在北京前门住宿时,他用望远镜目睹了毛主席检阅部队的壮观。

  1959年5月中旬,国防部长彭德怀在北京军区197师视察,连以上干部集中到197师大礼堂聆听报告,身为司令部作战训练参谋的陈荣教同样参加。彭德怀讲了国际国内形势、军队训练、军民关系、官兵关系、海防工事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等。陈荣教觉得受益匪浅。

  发生在陈荣教自家的事更是加深了他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理解。1977年出版的《解放军文艺》杂志上刊载一篇文章,是邓小平题写的《真正的青春》。文章写陈荣教的儿子陈卫国染上大脑积水后,是部队医生陈大新运用毛泽东思想和高超的医术治好了他儿子的病。陈荣教由衷地感谢毛主席培养出来的好战士、好医生,使儿子起死回生。他觉得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走出家庭,保家卫国,离不开共产党和毛泽东,家人和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毛泽东思想的教导。

  受毛泽东思想的哺育,陈荣教在部队服役时,跟当时的八一拖拉机厂个人捐款80元。1958年10月,陈荣教从前线回家探亲时,看到了农村修公路,大练钢铁的场面,他由衷地拥护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

  1959年第二次回家探亲时,他跟雁池乡政府捐了300元钱和10斤红高粱。师宣传部和团政治处根据陈荣教的事迹编写出话剧《10斤红高粱》,在全师巡回演出。在1962年2月召开的中共炮兵577团党代表大会上,陈荣教被评为“红心共产党员”和“热爱人民公社红旗标兵”光荣称号。

  (二)

  陈荣教在部队当了13年兵。转业回地方后,他先后在石门县磨市区供销社、湖南6904单位、石门县民政局、人防办、农机局、水利局任职,1995年退休。陈荣教说,他之所以能够从大山里走出来,从16岁就开始参加工作,成长为一名人民的勤务员,全靠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教导他怎样为人民服务。他之所以编辑出版《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这是他的一个心愿,是感恩与圆梦,他要感谢毛主席的哺育之恩。

  从1992年以来,只有高小文化的陈荣教就开始收集、整理毛泽东的故事。他常常跟同志们讲,退休了,拿人民的钱,跟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觉得这一生就满足了,上对得起党和人民,下对得起自己的亲友。

  为了收集、整理毛泽东的故事,陈荣教从不同途径查找。他订阅了《红旗》、《解放军文艺》、《湖南日报》、《文萃报》、《中国剪报》、《书刊报》等报刊杂志,里面有关于毛泽东故事的文章,他立即剪辑下来。他还常常到图书馆、新华书店查阅,有时图书馆不方便复印,他就用笔记录下来。此外,流动书摊上有关于毛泽东的书,他毫不犹豫买下来。他又专程到韶山纪念馆查找资料。为编辑这本书,陈荣教颇费心思。

  资料怎样编辑成册,变成故事呢?起初他想原封不动地把这些故事变成书,但怎样记录才有价值,具有可读性呢?第一,选择好人称。应该用毛泽东第三人称为宜,有些人是写自己的回忆,是用第一人称,所以在人称上要做些适当的修改。第二,科学编排。他按照毛泽东读书,参与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进行编写。编纂以后进行梳理,按照条理性、可读性,必须要通过一番更改,使之富于可读性、艺术性、哲理性,使少年喜欢读,青年喜欢读,老年喜欢读。第三,学习借鉴,看别人怎样编写。为了学习编纂知识,陈荣教首先阅读了《伟人毛泽东》、《风云变幻中的毛泽东》、《毛泽东的决策艺术》等书籍,看这些书是怎样编排的。第二是请教。他诚心拜马先立、陈俊武、杨万龙等党史专家为师,请他们指点、修改。

  《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反映了毛泽东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10个方面的内容,还反映了生活中的毛泽东与群众交往和家人的故事。它不仅作为故事流传下来,启迪后世,还将是撰写正史的重要佐证和补充材料,极具存史价值。

  这本书与其它有关研究毛泽东的书《少年毛泽东》、《青年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诗词欣赏》等著作相比较,涉猎广泛。其它的书都是从某一方面研究毛泽东,而这本书却反映了毛泽东的一生。300多个故事整合起来,不仅为我们梳理出毛泽东的少年、青年和中老年的一条清晰脉络,而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顶天立地的一代伟人形象。

  采访中,陈荣教讲述了1945年8月中年毛泽东到重庆跟蒋介石谈判的故事。毛主席第一次到重庆来要交新友。办《新民报》的张恨水是个作家,很有名。经周总理介绍,毛主席认识了张恨水。结识以后,他们谈得很投机,共同语言很多。而且毛主席还把从陕北带来的枣儿送给了张恨水。张恨水把毛主席在重庆写的《沁园春·雪》通过《新民报》公开发表后,震动了山城。这首诗写得很有气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诗词发表后,蒋介石指示国民党的文人要抵制这篇文章。事与愿违。蒋介石不但没有把《沁园春·雪》压下去,而且更加显示了它的灿烂光辉。而且,张恨水通过跟毛泽东的交往更加了解了,彼此之间更加接近了。毛主席离开重庆时,还送了一段布给张恨水,后来,张恨水把它做成一件上身,不管什么场合,他都愿意穿这件衣服。可见,毛主席在人民心目中的位置很高,他们之间通过语言交流,交出了感情。

  历时17年编纂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书,陈荣教克服了文化功底低、缺乏编撰知识、资金短缺三个方面的困难。他靠着对一代伟人的崇拜之情,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这一长达50多万字的宏篇巨著。

  为了克服资金上的困难,陈荣教想尽了种种办法。2000年7月8日,跟出版社交书号费要几万元,钱怎么来,只有贷款,但年龄超过了贷不到,他的心里凉了半截。当时他就想,这个事完不成,他死不瞑目。没有资金,他厚着脸皮向亲戚朋友,向昔日的同事借,一共借了四个地方,借了2万多元。借的第一笔款子1、5万元解决了书号费;交设计费时,儿子、女儿各借了1万,还差钱,他就把孙儿的压岁钱都挪用了。

  出版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陈荣教先后找了三个书商,谈起其中的曲折,陈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第一个书商是石门县城的,这个书商嫌没有钱赚不愿接手。陈老又通过老伴在长沙的同学单绪春找到一个姓彭的书商。就在姓彭的书商见了面,看了资料,初步就设计费达成意向后,考虑到赚钱少,又反悔不搞了。陈老又找到一个叫康明的书商,两次见面后终于达成了出版协议,他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才落地。

  在出版、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老伴覃元春是坚强的后盾,在印刷厂退休的她通过熟人联系书商,最终搞定了出版事宜。除此之外,她给予陈荣教精神上的鼓励,在最艰难的时刻,更是积极帮助筹款。可以说,这本书的出版,她功不可没。在资金需求很急的情况下,贷款贷不到,覃元春帮助七凑八拼,把出版社的手续给办下来了,总共花了两万多元钱。2010年春节之前生活都成了问题,覃元春就把金耳环、金戒指拿出去卖了几百元钱,总算过了年。她没让家人晓得,过后才讲起这件事。

  17年的艰辛,17年的付出,2010年4月,《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一书终于面世,书出版后,北京、广东、云南、湖北、甘肃、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的读者纷纷购买。此外,这本书还远涉重洋,流传到加拿大、美国旧金山、多伦多、日本名古屋。看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劳动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陈荣教发自内心的高兴,他说终于圆了几十年的梦想。

  陈老说,这本书的编成,不仅是他个人的,而且是同志们、亲友们的集体智慧。他能够为同志们、亲友们做点事值得,就是亏了也值得,他没想过凭借出版毛泽东的故事来赚钱,只想让毛泽东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看。他说,只有了解毛泽东,才能够了解中国历史。

  采访中,陈老哽咽着讲了晚年毛泽东的一个故事。1976年9月8日,毛主席临逝世八个小时之前,仍然坚持看文件、看书11次。他老人家正在打鼻伺,自己不能读,就请人读,在读11次的时候,旁边的医生都流泪了。一个领袖不能说话,离生命终结只有8个小时了,还坚持读书。毛主席就是这样坚持坚持再坚持,把自己的生命融在书中。

  (三)

  陈荣教对毛泽东有深厚的感情,他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人民和历史不能忘记,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缔造了新中国,创造了新生活。在收集、整理中,故事和史料把他带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和新中国建设初期,他深深地感悟到,毛泽东乃是超越古人,后启来者的一代伟人。

  陈荣教深情地说,毛泽东是个伟人,他不是神人,他是中国党和人民的领袖,也是世界人民的领袖。他在世的时候,不仅领导着有几亿人口的大国,而且用国际主义精神教育我们的党,用国际主义帮助第三世界,宁肯勒紧裤腰袋也要支持第三世界。毛泽东不仅对中国人民,而且对第三世界的人民感情都是一样的。另外,毛泽东在生活上与人民同甘共苦,人家说是贫民英雄、农民领袖,也不外乎他的生活和农民息息相关,在于他伟人的胸怀和魅力,具有领袖风范。

  陈荣教说,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30 多年了。30多年来,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同心携手奔小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举国上下创建和谐,国际地位空前提升。毛主席在天之灵有知,自会含笑不已。

  虽然书出版了,但陈荣教还不满足、因为还有200多个关于毛泽东的故事没有编入。陈荣教满怀信心地说,他还要争取将毛泽东的故事再版,将未编入的毛泽东的故事录入,了却他最大的心愿。

  现在,陈荣教常常给学生们讲述毛泽东走出家门第一站的故事。“毛泽东走出家门第一站的故事,是在湘乡东山小学读书。毛泽东写了几篇作文,分别是《入学志》、《图存救国论》、《宋襄公论》等。在《图存救国论》这篇文章中,讲到1840鸦片战争我们国家为什么会遭受外国侵略?毛主席讲了旧社会的阴暗面,主要是没有凝聚、统一的思想。老师评价《图存救国论》、《宋襄公论》等作文,立意高远,见解精辟,气魄宏大,旁征博引,令人折服。并带圈带点,批给全班同学传阅。毛主席从小有远大志向,在《入学志》这篇文章中,他联系农民的痛苦,社会的时弊,民族的危机,祖国的前途,直抒胸臆,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光辉的诗句。老师批的是“天下第一名”。文章后面写了四句话:“孩儿立志出乡关,志不完成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大家从这首诗里面可以看到毛主席立志救国的远大志向。陈荣教教育学生们要象毛主席一样从小树立远大志向,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甘于奉献,奋勇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寰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必将融入到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阶层的人民心底,激励着人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恒久追忆,不断开拓,科学发展,屡建奇功。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梁建民

编辑:王振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