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改革第一推动力
——从湖南省石门老年大学教改实践中得到的启示
黄太阶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石门老年大学坚持科学发展,用新思维培植教改资源,用新举措拓展教改内涵,用新标准检验教改效果的案例分析,得出了创新是老年大学教学改革第一推动力的重要启示,为进一步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教改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 键 词】 创新 老年大学 教改实践 第一推动力
温家宝总理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石门老年大学于2006年4月创办,仅一年多时间,就顺利通过评估验收,成为湖南省首批老年大学示范校之一,其独特灵魂就是“创新”。该校自创办伊始,就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用创新推动教学改革,较好地解答了各地老年大学正在思考和探索的教改实践课题。
一、用新思维培植教改资源
思维是行动的主宰。2008年春,石门老年大学在实现创建“湖南省老年大学示范校”的目标后,立即提出了“巩固、创新、发展”的新愿景,开始了用新思维培植教改资源,推动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的探索。
(一)从人本思维着眼,聚集教改人才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毛泽东语录)。该校在教改实践中,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以人为本”作为办校的核心理念,坚持以老年人为本,把维护老年学员的根本利益和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幸福指数作为教改的价值取向,使生命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情感教育、特色教育、人文教育有机统一。把“为了老年人、服务老年人、依靠老年人”作为教改的基本方略,用“完善人生,再造幸福”的生活愿景观凝聚师生立志教改;用“颐养天年,快乐有为”的积极休闲观动员师生参与教改;用“开发潜能,挑战极限”的奉献余热观激励师生投身教改;用“个性化发展,社会化服务”的主体责任观要求师生坚持教改,让大家追求完美、体验成功,分享快乐,感受幸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改人才。
(二)按管理思维定位,完善激励机制
管理是创新的“风向标”和“摇控器”。该校的教学管理始终围绕完善“六个追求”(追求教学理念的先进性、追求教学目标的远大性、追求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追求教学效果的实用性)的目标激励机制做文章,由外在激励向内在激励转型。一是实施情感激励。坚持以德示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用真诚打动师生,使之生发创新灵感与冲动。校长黄家军是实施情感激励的典范,他“满怀深情当校长,服务学员注真情,办好大学情未了”的感人事迹曾在中国《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版)2009年第8期上做过专题报导。二是实施民主激励。通过每年2次的教学经验交流会、每期1次的“班级管理工作创新研讨会”、每周1次的“教务工作调度会”和每期开学第一堂课的教学意见征询会,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体现 “我的学习我作主”的教学民主精神。三是实施荣誉激励。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在各系、部中评选“和谐班级”;在教师中评选“教学效果优良奖”得主;在学员中评选“优秀干部”和“模范学员”等等。四是实施舆论激励。对个人和集体的教学创新成果,除在校内予以公布、宣传、表彰外,还推荐到有关报刊杂志发表,并予以奖励。2007年年终总结大会,对校研究所几位研究员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并获奖的8项研究成果进行重奖后,大大激发了师生的创新热情。
(三)以条件思维审度,优化校园环境
成事兴业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和谐的校园环境,是教改成功的必要条件。该校从举办“创建和谐校园有奖征文”入手,致力把大学校园建成老年人终身学习、健康快乐、奉献余热的精神家园,用共同的道德理想、价值追求、行为规范凝聚人心,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使之在教改实践中放飞梦想,焕发青春,振奋精神,敢于超越。与此同时,充实办公室、教务处、财务室和各系、部力量,建立大学网站、多媒体工作室、校刊编辑室、图书阅览室、文艺排练室、棋牌室、乒乓球活动室和门球、网球场等,并配套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器材和取暖、降温、就餐等生活设施,还美化校园,实现精神文化系统与物质文化系统的融合,形成了协调、均衡、有序和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和谐校园环境,为教改实践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用新举措拓展教改内涵
老年大学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符合老年教育发展规律与时代前进步伐,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石门老年大学坚持用新举措拓展教改内涵,做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
(一)在丰富教学内容上切入
上老年大学的人,大体上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寻找康乐型,为健康快乐而来;二是充实提高型,为求知习艺而来;三是追求完美型,为塑造新我而来。该校以 “开发耆智、提升素质、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社会”为办学宗旨,按照让每个学员“老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为”的要求,一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着力,构建“学习超市”。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学员想学什么课程,就设置什么课程。由开办之初的3个系、7个专业班次增加到6个系、15个专业班次,共开设了18门课程。二是在普及与提高上衔接,让学员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按照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在开设基础班、提高班的基础上,新开各种进修班、研修班、专题研讨班,并从金陵、武汉老年大学和湖南省老干部大学的系列教材中,选择不同层次的专业教材,实行“分层施教”。学员在基础班结业后,接着上提高班、进修班、研修班、专题研讨班,“恋校”复读的学员越来越多,常规班学员已由300多人增加到近800人。三是在满足社会需求上回应,增开各种短期培训班次。举办“离退休干部培训班”、“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老年工作专干培训班”和“青少年学习辅导班”。有2000多名离退休干部和100多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老干工作专干分别参加了培训学习;每年有一万多名中、小学生于节假日在校本部和各教学点参加辅导学习。
(二)在转换教学模式上使劲
该校按照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领导提出的实现老年教育“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的要求,在转换教学模式上使劲。首先是通过第一课堂教师“授人以渔”的讲解及师生的知识、情感、心灵互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让每个人的潜能、特质得以发挥。其次是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使学员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才能和智慧。通过组建校艺术团、书画社、诗咏阁和创办《大学之窗》、《老年学苑》、《耆人笔会》、《诗翁新韵》等校刊、班刊,举办文艺汇演、诗词书画展、门球赛、乒乓球赛、棋牌赛以及“中医院杯·构建和谐石门建议大奖赛”、“欢庆党的十七大诗词书法大奖赛”等等,为学员搭建各种展示平台,使学员的生命之光与才艺智慧绽放异彩。再次是通过第三课堂,面向社会,开门办校。校、系领导不仅组织诗词班学员到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皂市水库工地和特大型建材企业海螺水泥厂观光采风,带领书法班学员与大唐电力集团公司石门电厂职工举办“迎奥运书法笔会”,支持绘画班学员到“湖南屋脊”壶瓶山写生,鼓励摄影班学员开展“渫水明珠行”摄影活动,提倡保健班学员走街串巷普及科学保健知识,选派京剧班学员参加常德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京剧荟萃”专场演出,还出席拳术班与县人民医院联办的楚江镇各社区太极拳表演赛,庆祝垂钓班学员代表常德市参加湖南省老年人钓鱼比赛荣获三等奖的好成绩,陪同校艺术团、艺术系学员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慰问演出,与学员一道赴韶山、井冈山等革命圣地考察学习等等,让学员融入社会,余热生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个课堂”的教改实践,突破了原本封闭的教学模式,诠释了课堂、校园、社会一体化教学新概念。
(三)在更新教学方法上支招
中华教育文化博大精深,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传承先人的教育文化成果,借鉴全国各地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举一反三,也是一种创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该校在教学方法创新中,选择当今一些老年大学正在实行的“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自动”的先进教法,推广更新。
为了使教师成为合格的教学启动者、引导者、推进者,该校在每期开学前召开的备课会上,都请教师“说课”。让所有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进行解读,并把备课心得与大家(教师)分享,通过备课、说课、研讨、反思等环节,大大提高了教研水平。文史系副教授雷建生“精选教材,让学员享受精神大餐;优化教法,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兴趣;以读促写,鼓励人人动笔写诗;专题教学,构建课堂文化‘超市’”的诗词教学体验,已在中国《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版)2010年第3期上全文刊登。
为了使教师和学员实现知识互动、情感交融与心灵相通, 该校还提出了“三注重”的教学原则。一是注重学员学习自主性的发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思考类型的学员“主动参与”、“自由表达”,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展示自己别具一格的风采。京剧教师在教学中,引发学员创新思维火花,强化学员潜能开发,把所教唱段“掰开”、“揉碎”,反复练习,让学员模拟情境、进入角色、仔细品味、深刻领悟,收到了显著效果,学员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二是注重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国学研讨班教师在讲授《道德经》时,从说文解字入手,引导学员感悟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唤起情感共鸣,弘扬人文精神,为学员参与道德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三是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由于该校除了让学员学好本学科外,还允许和鼓励学员选学其它学科,让不同学员的思想情感相互交流,多种知识相互启发,几种教学方法相互兼容,使教学资源产生了放大效应。
为了助推学员自主学习,该校还对学员自己开展的学研活动提供支持。一是由学校给予支持。对学员“第三课堂”学习活动所需经费,实行学校补贴和争取社会资助相结合。二是由教师给予支持。应邀上门辅导学习,进行知识要点诠释,开展凝难问题解答,评价学习成果等。三是学员相互支持。同专业、同层次、同学科的学员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学习交流。保健班李元庆、京剧班张小玲、诗词班易法来等学员,都在家里开辟了“课外学习活动室”,经常举办学习交流活动。
三、用新标准检验教改效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老年大学教学改革成败的标准。石门老年大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新成果、实现的新突破、跨越的新座标,都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其检验标准和方法是:
(一)以素质提升度评判
素质提升度是评判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集中表现在师生自主创新能力素质的提升上。该校坚持“科研兴校”,创办了研究所,校长黄家军亲任所长。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名誉校长、世界微波学专家黄宏嘉,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文选德为高级顾问;聘请校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研究员。通过制定科研方案,完善科研机制,达到了预期目标,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是校本研究实现新突破。首先是实行教研结合,打造研究性教师队伍。不少教师立足理论前沿,站在时代高度,潜心教学研究,催生教研成果。先后有24人次获得“教学效果优良奖”。有《略论老年大学之大》、《浅谈剥皮诗》、《关于诗歌的形象美》、《诗词教学探微》、《中国山水画五大技法图例浅析》、《健康科普知识讲座感言》、《行书讲授之点滴心得》、《钓鱼技法漫谈》等教研论文在校刊《老年学苑》、中国《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版)及其它报刊上发表。校刊《老年学苑》已成为该校具有丰富教育内涵和一定科研水准的期刊品牌。副校长、研究员杨万龙撰写的《老年教育的长宽高解读》论文,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第八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上发布,并载入了《老年教育文集》,后在2008年8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大会上荣获优秀论文一等奖,被收入多部文库和典籍中。校务委员、办公室主任黄太阶的论作《用新观念引领科研创新》,获“改革开放30年中国管理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成果奖”、“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特等奖”,已编入《中国管理科学文献》、《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获奖精典》等大型文集中。其次是实行学研结合,培养研究性学习人才。该校通过举办培训班、研究班等,抓“银色人才”开发,不仅有大批学员在各类报刊杂上发表作品,还有不少学员著书立说,他们出版的自传、散文、诗集、小说、笑话等,颇受读者亲睐。其中76岁的文史系学员陈荣教编著的《环宇人杰·毛泽东的故事》,由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誉,都说“他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是人文科研上了新台阶。该校在开展校本研究的同时,与校外有关单位联手,通过举办各种竞赛活动,凝聚研究型知识精英,炼育研究型学术骨干,形成了服务社会的人文科研团队,已取得了20多篇研究成果。2009年,该校研究所与县社科人文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合作,经过8个多月的调研,完成了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立项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企业作为”重大理论研究课题,经该院学术委员会专家严格评审,课题总报告和14篇专题论文、报告文学全部通过,顺利结题,并被评为优秀课题一等奖。其中11篇分获一、二、三等奖的优秀专题调研论文,还收入了《建国60周年中国管理科学成果荟萃》大型智库,为展示石门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各地调动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拿业绩认可度衡量
业绩认可度是衡量教学改革成败的基本内核。首先,师生的佳作被各大知名报刊转载。据不完全统计,该校师生在班刊、校刊上发表的500多篇(幅)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和文章,已有100多篇(幅)被《诗刊》、《世界汉诗》、《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湖南日报》、《老年教育》、《老年人》、《当代秘书》等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不少作品获奖。其次,学员参加的各种赛事和社会活动每次都载誉而归。保健班学员郭银吾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国亿万老年人健步走向北京活动”中荣获先进个人称号;门球班学员参加2008年中国门球冠军赛获得第四名;摄影班学员在省老摄协举办的“湖南省庆祝建国60周年摄影作品展览”中,有5幅作品入选,其中3幅获“优秀奖”;垂钓班学员伍泽支在2010年湖南省老年人钓鱼比赛中获个人钓鱼总重量银牌;拳术班学员参加2009年常德市老年太极拳比赛荣获金奖。第三,教师参加比赛和考证也捷报频传。拳术教师熊晓君参加2008年第七届上海精英太极拳比赛得了金奖;魏华云等5人分别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太极拳教练员、裁判员资格证书。师生们从这些由社会认可的业绩中,深感自己老年人生价值不匪,更加激发出创新的冲动和灵感。在该校承办的“石门县老干部(老年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艺演出”活动中,校艺术系、艺术团组织160多位师生,登台演出18个自创文艺节目,鲜明的主题、独特的神韵、蹁跹的舞姿、优美的旋律,让观众激情飞扬,不仅彰显出师生们青春永驻的金秋年华,也使该校教改实践取得的成功得以展现。
(三)由大众关注度定格
有关专家学者很早以前就提出了“注意力经济”学说,认为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众(社会)对它的关注程度。办老年大学也是一样,石门老年大学这所创办较晚,名不见经传的县级老年大学,其教学改革成果,受到各级领导、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09年春,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张文范会长为该校题写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励词;协会还授予常务副校长梁辉霞“全国老年教育先进个人”称号。省、市有关领导多次莅临指导。中国《老年教育》(老年大学版)曾开辟“湖南省石门老年大学专页”进行集中报道,校长黄家军还作为封面人物予以隆重推介。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中国教育改革论丛编委会将该校副教授雷建生的《诗词教学探微》教改论文编入《中国教育改革论丛》,并授予“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称号。全国一些市、县老年大学也来电来函,咨询有关情况。并有20多个区、县(市)的领导和老年大学同仁来校考察交流,觅经传宝。大众的高度关注,已成为一种巨大的外在压力,激励和鞭策着该校教职员工。正是他们变压力为动力,才形成了今天这种科学发展的新格局。
创新,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和本质特征,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石门老年大学不断深化的教改实践,将进一步应验创新是老年大学教学改革第一推动力的命题。
注:作者系湖南石门老年大学校务委员、办公室主任;石门县社会人文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副研究员。
本文先后在中国老年教育第九次理论研讨会、湖南省第20次老年教育工作会、常德市老年工作会上交流并获奖,已编入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创先争优活动全书》、中国《老年教育论文集》等文献。
[编辑 张友亮]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黄太阶
编辑:王振华
本文链接:https://wap.smrmnews.cn/content/2011/07/19/6797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