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菜谱
王爱平
老鹰和着野菜煮
成功人士A君,自小至大都胸藏大志,志如山倒。然平素生活却如一介平民,性格更如三岁小孩般坦白、真诚,喜欢自然、朴实的事物。某日,一仰慕他的女子笑说:“你身上有股特别的味。”A君不解,问“什么味?”女子答道:“天上的老鹰味和地上的野菜味。”
的确,老鹰和着野菜煮,其味一定醇厚鲜美,令人回转无穷。
黄花汤
时光倒退20年,那时的红白喜宴上少不了的一道菜就是黄花汤。主人爱做,客人爱吃,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用花做菜,花已亡,香依在。世间美好皆如花,懂得做世事黄花汤的人,该有一颗怎样的心?
知道黄花草又名“忘忧草”,还知道用新鲜的黄花做汤,香味更浓,但须得把花心掐去。
水蒸白云
徐志摩有句诗是;"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将这句诗化为菜肴名,就应是“水蒸白云”了。
雪泡冬月
雪泡冬月应为年终的一道菜。不过,放在其他季节也可。
将世事全凉了,心事全净了,这道菜的主料也就备齐了。
然后,你就在雪地里,望一轮月,一直地,一直地望过去......
倘若有酒,你就着那雪,那月,能饮上一杯两杯,那就是高人的境界了。
血气鸡汤
我的一同事说他在外吃饭,若是桌上有鸡,他一定得首先检查有没有鸡血。开始我以为他是特爱吃鸡血,他说原因不是这样,而是因为一钵鸡肉里若少了鸡血,就少了那种自然的韵味。
看来,“血气”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重要的,现代人似乎很少有注意这些的了。
情人蟹
清初大名士,芥子园主人,一生酷爱吃蟹,又因家桌上总是蟹少人多,遗憾“然则入吾腹者有几何哉?”于是,发出“蟹乎!蟹乎!吾终有愧于汝矣”的感慨。当初读他的《闲情偶寄》,每看到这一段文字时,就不免忍俊不禁,笑李渔真是吃蟹吃得昏了头,也说起“横”话来,竟会因自己吃蟹不足而对蟹说惭愧,没想世上还有这么残忍的爱!忽一日,想起某些人间情爱,又对李渔的心情大表赞同,有多少痴情女子是宁可自己当蟹而成为所爱之人的口中食的!
良心是一盏灯
有人行为做事,常常说“天在上”“天睁着眼睛看着呢!”
天是在上,但天没睁着眼睛,看着你的是你自己的良心。
大凡一般人都揣着良心,但这颗良心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盲着。
需要有人时时擦亮良心。
有人杀鱼,先用刀背刮掉鱼鳞,鱼还活着,在死前挣扎着忍受被剥皮的痛苦。
有人先把鱼杀死,再刮鳞。同是死,鱼的痛苦却少一些。能想着替鱼减少痛苦的人,他的良心是亮着的。
点亮自己的良心,时时处处。在满世界多是光明的时候,它的力量似乎并不显现。但是,当某个时候,你的生活陷入昏暗,良心的光亮会成为支撑你的一切。
低头望天
每人头顶有片天。人在想看天时,就会仰起自己高贵的头。这一“仰”里有的是崇拜,有的是渴慕,还有的是贪心。
仰头望天时,总觉天很遥远。因为遥远,就生出渴望与自卑,又因为自卑而生出不甘与占有。
也有低头望天的人,那天在水中,格外的蓝,格外的亮,格外的亲近。人心隔着水望天,水把心沐净了,天与心都在水中,它们和谐相融,没有渴慕与占有。
仰头看地
大地本就在我们脚下,我们看地时,总还想把自己升在地的最高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人的气魄远远压过了大地的厚重。
似乎没有人仰头看地,只有地仰着头看我们,如同一位母亲抬头看她渐渐长高的儿子,没有一个儿子双膝着地,仰了头,感恩地注目他的母亲。
禅
佛心没有苦痛。
佛心不是没有苦痛,是苦满而心平,再不会摇荡出心罢了。
佛就是比凡人看得更远更高更深更透切的人。目光有多远,心就有多远,距离凡俗就有多远。
修道即是蘸人间墨黑的苦难于慧心,渐渐将它化淡,化无,化空。
智慧是由繁杂到简洁再到无语的过程。
俗世是河禅是岸。你坐在岸边,把脚伸进水里,垂钓。
“静”无香无色。生命的本质如止水一般。俗心如风,风吹水动。
多情不过如风,风过岁月无痕。
动易静难。
一念动,动在一刹那,动在万丈巨澜之间。
而在千回百转之后,静是坐在危崖边俯瞰你的一瓣心叶。
寺坐山中,莲开水上,禅在山水合一。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佛在大仁大智。
菩萨是自己,菩提亦是自己。
心悬明镜,先照亮自己,再照亮别人。
众生向佛,佛似明镜,但终有几人见到真的佛光?
心中有雾,其目自盲。佛在眼前,佛也无奈。
不可向心有痛苦的人问路,亦不可向无端快乐的人问路。前者心盲,后者目盲。
谁将苦痛揣满,再置于额前,将之化入空无,谁就是引路者。
苦中开的花,是水中的那朵千瓣莲花,托起千年万年的泪眼,
只等一刹那,一刹那里你绽开的笑顔。将三生的幸福注满。
相似
与一个人有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绪,尽管之前他们并不熟识,但一旦相见就会很快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又因仅是相似而不相同,这种亲近感会有适度的距离,恰如雾与花。
不时地破坏自身的处境,给予自己困难和危险,这样的行为一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理解。
他给予她一种观照,从他的身上她更能发现看清自己。
悲悯
对于世界,对于自然,对于平凡的众生,当你意识到自己应担有一份责任,你就是悲悯的。
悲悯的人善良、宽容、勤奋、节俭,对自己所取所用的一切 ,怀有敬意和感恩之心。
经历太多事物的不可逆转。不可挽留,心由最初的苦痛转为安宁,眼中渐渐地有了悲悯,对万物对众生的悲悯,开始对所有美好的事物懂得珍惜,更懂得放弃。
这是一个成为人的过程。
亲情
一个母亲能时常有机会注目自己的孩子,她是幸福的。
有一部分老人在即将谢世时,会常对亲人十分不友好,除了有病理的因素外,心理的因素应占了很大的位置。有一种心理应是这样的:那亲情过于浓重,正如他自己身上的血肉,死亡的临近使得他时刻意识到自己被一刀一刀地割裂,这是他无法承受的,他只能采用自我弃绝的方法。
混沌
过于清醒地看待世间事情,人便退化到了纯客观的世界。
文明的发展,应该是一面使客观世界更加呈现清晰,一面又使人的感情世界更加深邃与复杂。
世间的美好,来源于精神的幻觉。
留一份情感上的天真混沌,让生活朦胧美丽起来。
爱自然
与自然相处,爱在前,智慧在后。
有时,我想,真正懂得爱情的人是懂得如何去爱自然的。
他爱得细微、柔情、大度、坦荡,更重要的是爱得有智慧。
最原始的帮助
儿子要临摹一幅淡彩静物画,这是学校交给他的独立的任务,为此他花费了双休日中整整一天半的时间。
我把这看做是儿子独立承担的第一份工作,他已满12岁。
他骑单车上街买来画具,便一个人呆在房间里静静地临摹。因买来的纸张的长宽比例与原画的很不一样又不便裁剪,他怎么也把握不好画中静物的比例关系,连画了三张都不如意。
儿子是明显地苦恼了,他不知道怎么办,周围没有懂画的人,他寻求不到帮助。
“妈妈!”儿子终于大声地喊出来,他盯着我,一脸的无奈与不耐烦。
我走过去,抱了抱他,这是他此刻所需要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在无助时,他需要的是最原始的东西。
儿子很快平静下来,轻松地笑了笑,又开始了再一次的临画。
纸片
她费了很大的劲,终于在两大袋准备送往废品收购站的旧书纸里,寻到了那张写有醒酒食物的纸片。
平时她有收集生活小常识的爱好,但那个小纸片被她丢弃了。因为她现在一喝酒就全身奇痒,她决定以后滴酒不沾了。现在她认识了他,知道他是喝酒的,第一时间里她想起了那个小纸片,就决定把它找回。
她仔细记下了几种不伤身体的解酒食物:鲜葡萄、蜂蜜、酸奶、西瓜、西红柿。
屋顶
在楼上看学校食堂低矮的屋顶,倾斜的顶面盖着旧式的瓦片,小而薄,颜色灰黑中夹杂土红,不令人愉快,也不给人过分压抑。瓦片铺得紧密,一行一行的,分明却很不整齐,寻不着笔直的一行。瓦片有完整的、缺边的、缺角的,全混杂地叠在一起,形成一种有序的规则,遮严底下的空间。屋顶布满岁月践踏的痕迹:雨水侵蚀而生的青苔,大风吹翻的碎瓦,落叶、尘埃,人为扔上去的纸片、喝光的饮料瓶等,他们和这以外的世界一起,承接着它们的一切。
这个屋顶给我展示的是一种生活的平面。
稀有的事物
人寻找稀有的美,视它们为珍贵。
也寻找其他稀有的有用的事物,但在这一些事物中,一部分被视为珍贵,一部分被视为禁忌。
有些词语已经古老、遥远,成为一些闪烁的星星。它们不会像太阳、月亮一样为现代的我们所必需,我们常常忽略它,遗忘它,但它们一直悬挂在我们的头顶,组成一片灿烂,为美丽的心灵所向往。
不可理喻者
世间不可理喻者有很多。
其中一种是,他们固执地追寻他们心中认同的一种美。他们与世俗的普遍的观念无关,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固执、偏激,也就是不可理喻。只有他们自己明白,那些被他们追寻的东西是多么值得在这世间留存,并且多么需要更多一些更长久一些。
单纯的成熟
有极少数人,是像果子般趋于成熟,外表闪烁灿黄或艳红的光泽,内里则由青涩变为清甜,有一点淡淡的辛酸味。然而一直单纯,可洞明世事,却没有练达的人情。
这类人中有真正的诗人。
放手
喜欢“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诗句。
喜欢想象两个人手牵手相携相伴,一同走过风雨人生路,不轻松,也不过分严肃。
如果两只手之间有绳子绑着、牵着、系着,则觉画面太过丑陋,情愿将它撕破。
这样就想到两个人都应学会放手。若一人想放,一人不愿,自然要强加外力的帮助,这与两人之间多了一个第三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裂空
搁置久而不用的东西,有一种时间的凝滞。回头去看,景是原来的景,心情却已相距甚远,总给人一种失落,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
一切人、事、物,宜伴着时间持续连接,尽管到最后,仍然一切会逝去,却有一种人已尽其力、物已尽其能的安慰。
美好的事物留在那里,让时间出现断裂,你离它愈行愈远,梦中回首总是空幻——那美亦早已改变。
来源:石门文联
作者:不详
编辑:王振华
本文链接:https://wap.smrmnews.cn/content/2012/04/06/679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