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的哲学思辩
——读天夫美文《禅无思》感言
杨 万 龙
天夫美文《禅无思》(以下简称《禅文》),用散文家的笔触,以发散性思维,从文、史、哲等方方面面对“禅,是没有思想的”这一命题进行了诠释,读后很受启发。对我这个不懂禅,未坐禅之人,算是一次“扫盲”。 《禅文》作者博采古今,融会中西,把禅的内涵揭示得淋漓尽致。本文拟从哲学层面对其做点解读,以就教于方家。
禅无思 仍为物
《禅文》开头说道:“躁动到极点之后,人都想停一停,喘口气。于是,人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禅”。作者认为,“禅,本来无一物”,看不见,摸不着。自唐朝和尚善会眇出“茶禅一味”后,才与物扯上了关系。我认为作者所云“禅,本来无一物”,并不是否定禅的物质性。只是说人们对“禅”的存在方式有朦胧感。早年,天夫先生在《茶禅赋》中就有“千秋之外追唐诗宋词者,唯一叶一禅耳”之名句,他告诉人们,茶与禅(物)共存。“茶禅一味”,“禅”本身也是一种物质。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就包括静止。因此,“躁动到极点”的人,坐禅静修,不去想任何问题(无思)。这种处静的形式,恰恰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而且严格说来,禅修式的静止,也不是绝对的静止。毛泽东 “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就是讲的静中有动。所以,我们说,“禅无思,仍为物”。一切背离物质第一性哲学原理的“禅”,都是不存在的。
禅无思 却有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从实践始,实践又是受意识支配和引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也不是“风动还是幡动”的机械唯物论可以诠释得了的,应该说是一种“同起并行、相生共长”的关系。禅修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既有旧意识的支配,也有新意识的产生。坐禅时,要求人们不去思考,真正静下心来,其实是要人们进行冷思考、细思考、精思考,思考得不成熟,还要再思考。这一切,都要求坐禅者处静。2500多年前,西方的释迦牟尼在灵山寺禅修,著了佛经数百卷,这是佛祖之识。否则,唐僧与孙悟空等弟子西天取经,只能空手而回。几乎与此同时,老子在东方的鹿邑曲仁里修道,写出了五千言的《道德经》,这是东方的禅经,乃道家之识。北宋年代,夹山和尚圆悟克勤的弟子,根据他的“颂古百则”唱词,整理出被今人称之为“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这既是圆悟对雪窦重显的识,也是他对人与自然及社会的识。再者,从慧能大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真言,也可以看出,“禅”其实有识,只是因为受教规所律或者出于私心,不传教外之人,才“不立文字”,掩盖其识而已。
禅无思 归于道
《禅文》作者笔锋一转,便使“禅”与诗人扯上了关系。他认为,“中国诗人贫困到极点的时候,心就入了禅境;当中国诗人把诗写到极致的时候,诗就成了禅诗”。可惜,我不是诗人,难得有此体验。但作者举出的李白、王维、柳宗元、苏东坡等作家我并不陌生,他们的很多绝句、名篇,真的达到了“诗性语言佛禅化”的境界。因此,我对作者“无禅境者不可为诗;是好诗者,必入禅境。欲写诗,先入禅道”的观点深表赞同。我还以为,入禅道者,必能写诗,且能写出好诗。不是吗?连学历不高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归隐夹山后,坐禅静修,也写出了“咏梅”百首。这百首“咏梅”诗笺,正是他入道的物证。李自成以诗咏物(梅)、言志,或许已经懂得了为什么大顺军会丧权失国的道理,或许下定了决心,要重举义旗,而志在必得……一切皆有可能。
这里,我要重点说一说“道”。“道”是我国古代哲学大师老子(李聃)的专利,是对大自然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用一个“道”字,表述大自然的规律,真是高屋见瓴,再言简意骇不过了。最近,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在“微博”上说,“老子比孔子绝对略胜一筹”。他认为,“老子另辟奇境,别创独例,以极少之语,蕴极深之义,使每个汉字重似千钧,不容外借。……这让中国语文进入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圣哲高台”。他对老子的这个评价,实不为过。这使我想起了石门老年大学在2009年举办首期国学研讨班时,学员唐明哲提交的《和谐世界,与道相通》这篇获得一等奖的论文。该文开宗明义,指出“道”的本质是“和谐哲学”。他认为“道”的养生理论是自身的和谐哲学;“道”的治国理论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哲学。我不知他的这些论点是否是坐“禅”所得。但可以负责任地说,这绝对是人们治“躁”的收获。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法自然。因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这种自然规律——“道”。入“禅”可以归“道”,静修才能和谐。弘扬“道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达成幸福愿景,坐“禅”不失为一策。难怪当今有些地方官员带头入“禅”,弘扬“道”法了。
禅无思 贵在悟
《禅文》说,“禅是以‘寂’为途径的思维方法”,即“妙万物而为言”。这就给一些以其昏昏的老和尚创造了故弄玄虚的机会,惹出了“这一碗是什么?”等说不清,道不明的公案。既然“禅”机不可泄露,就只能靠“悟”来解决了。坐禅者,贵在悟。久而久之,悟禅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天天坐禅,天天悟道;时时品茶,时时得味。“茶禅一味”也就这样出炉了。其实,“禅”一旦融入生活,便成了应用哲学,渗透到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人们在悟道的过程中,常常会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维阶段,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理不断进行扬弃。到后来,一定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毛泽东语)。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例: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悟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建国方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决择;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完善了包括“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立起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一切,无不彰显出“生活禅”的哲学智慧。
禅无思 方可为
《禅文》认为,“天地间很多事物都是不要思想的”。又说“面对愈来愈复杂的世界,大脑创造思想越来越不容易;反之,让大脑去掉思想或者少点思想,更是难上加难”。还说“中华五千年,安静的时候少”。我的理解,自古至今,由于天底下的人想得太多,不是想南京买马,就是想北京配鞍。既自挠,又挠人,搞得社会很不安宁。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维稳,可就是稳定不了。《禅文》作者断言,“最稳定的时期,不超过五十年”。要想治愈当今人们普遍存在的浮躁症,必须让人的大脑回归空寂,回到“无”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最近在一些场合讲话时,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合禅意,顺民心,很在理。禅无思,方可为。中华儿女要想在2020年,即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小康社会;在2050年,即建国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崇尚实干,不搞空谈,勇于担当,尽力而为。
禅心如此,善莫大焉!
(作者系石门老年大学副校长,研究员)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杨万龙
编辑:王振华
本文链接:https://wap.smrmnews.cn/content/2012/12/18/679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