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政协协商发言/覃晓明:加强农村环卫治理,打造美丽文明乡村
2013-02-27 22:21:57 字号:

 

 加强农村环卫治理 打造美丽文明乡村

 

 覃晓明委员代表雁池乡政协联络处发言

 

 

(2013年2月26日,政协石门县八届二次会议)

 

  近期,我们雁池乡政协联络处组织委员进村入寨,对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深深感受到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十分突出,脏乱差的情况十分严重,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很大,直接影响到农村环境质量、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现就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

 

  1、“四乱”现象严重。一是生活垃圾随处乱丢乱倒。农村居住分散,大部分村民形成了乱丢乱倒生活垃圾的不良习惯,房前屋后、田边地头、水池库塘、溪沟河道、公路旁、广场边,到处都是倾倒垃圾的场所,造成农村环境卫生极差,污染十分严重。本应山清水秀的优美乡村,如今是垃圾遍地,蚊蝇成群。全县农村每年产生的数万吨垃圾,都是随意丢弃,尤其是随意丢弃的塑料制品、农资包装之类垃圾不易降解,危害很大。池塘溪河的漂浮物,皂市水库的“白色垃圾裙”都是由此造成。 二是建筑余物乱堆乱放。不少村民新屋建成后,余物没有做到及时清理,乱堆乱放,少则一年半载,多则几年。尤其是集镇和公路沿线居民集建点,新修、改建、装修不断,常年处于乱堆乱放、交通不畅、居容不整状态,时时扰人心烦。

 

  2、污水排放泛滥。主要表现在:①村民坑渠污水横流。据调查,绝大多数村子的坑渠都是明渠,家家户户生活污水直排到村中鱼塘或小河小溪。不少村的坑渠垃圾堵塞,臭水积压,蚊虫乱飞。②集镇污水直排溪河。我县大部分集镇污水排放仍以雨污合流为主,不少街道污水直排、明沟排放现象较严重,就是有暗沟和化粪池,也因建房前后不一、无统一规划要求,一般化粪池小、排污沟不连贯,很难顺利排出。有些农户把排污管从家里接出来就了事,还随意把垃圾往阳沟倒,造成污水直接流入溪河。昔日的清澈河塘,现在难得一见。

 

  3、粪便污染严重。多数农户的猪舍或与厨房、厕所“门当户对”,或建在屋前屋后。以往人畜粪便是优质的农家肥,农民争着要,抢着挑,而今使用商品肥,人畜粪便便成了巨大的污染源,直接冲洗排放到露天排水沟、池塘中、溪河里,极不卫生。家禽和狗也几乎都是散养,粪便随处可见。

 

  4、城镇垃圾“下乡”。我县许多乡镇集镇的生活垃圾、工业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被转送乡下,造成二次污染。“大树进城,垃圾下乡”成了我县农村的独特景观。

 

  5、赈酒立体污染。近些年来,农村各种名目的赈酒行为,不仅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增了加生活垃圾,燃放鞭炮礼花造成地面、空气和噪音的立体污染。

 

  二、造成农村“脏、乱、差”的原因

 

  1、环卫意识较差。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公共环境卫生,走到哪丢到哪;只注重屋里的“梳装打扮”,室外卫生可以不管不顾。

 

  2、管理机制缺失。一是村级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长期无人抓、无人管、放任自流;二是农村缺少公共卫生保洁队伍,保洁不到位;三是缺乏科学的环境卫生指导;四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垃圾处理操作模式。

 

  3、设施建设滞后。在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同时,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当滞后。我县大部分集镇缺乏整体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尚未全面铺开,未建成符合环保标准的垃圾填埋场和处理场,也没有完善的排水管网。

 

  4、资金投入缺乏。乡镇经济承受能力弱,用于环卫方面的资金非常有限,正常运行的工作经费都难以保证,建设管理资金更是难以筹措。每个集镇配建基本的垃圾处理设施,少则十几万,多则几百万,配备环卫管理人员和工人最少20万以上的工作经费,这对乡村来说,都是天文数字,有心无力。与此同时,上级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长期缺乏应有的资金扶持。

 

  5、监管能力不足。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编制,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无法有效开展工作。

 

  6、法规标准不完善。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主要是针对城市、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制定的,有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环境保护虽有原则性规定,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相关排放标准还存在空白,已经不能解决日趋严重和复杂的农村环境卫生问题。

 

  三、对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几点建议

 

  1、广泛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群众是主体,提高环卫意识是关键。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农村环卫知识,树立农村公益性广告,推介爱卫典型,抨击脏乱恶习,自觉革除陋习,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大力营造人人讲究卫生、个个爱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2、坚持以点带面。每个乡镇必须作出全面规划,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选择群众基础好、环境设施好的自然村,从现在起,用1至2年时间,培育3至5个示范村,实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在此基础上,力争到2013年有20%的自然村达到“省卫生村”的标准;2015年达50%;2020年前达100%。环境卫生示范村的经验,可通过现场交流会、组织参观、印发资料、制作VCD等办法进行推广。

 

  3、推行“2+5”模式。农民居住分散,垃圾收集困难,集中处理难度太大,财力和用地上都不现实。“2+5”垃圾处理模式就是以自然村为单元,在村民理事会的组织带领下,由两个责任和行为主体,对三种垃圾用五种方法就地无害处理。“2”指的是农户和保洁员这两个保洁主体,“5”则是针对不同垃圾的5类处理办法。在实施“2+5”模式的自然村,农户利用垃圾分类桶(袋),每天按规定把自家的生活垃圾分为三类,然后分类进行处理,有机垃圾如剩饭剩菜、果皮瓜壳、裸露粪便等倒入自家的沤肥窖或沼气池,转化为有机肥料和绿色能源。非有机垃圾中,能回收的塑料瓶、纸张等,由收购点统一回收,不能回收的由保洁员统一收集,送到各自然村的焚烧炉统一焚烧,产生的灰土入田,建筑装修产生的垃圾由保洁员收集后进行定点堆放填埋,用于村庄填塘铺路。每个自然村选举3—5名理事成立村民理事会,再由理事会选举产生一名有能力、有威信、负责任的理事长,按照50户左右配备一名保洁员,由理事会从本自然村的低保人员中指定一名或者几名保洁员,保洁员负责分类回收各家各户产生的垃圾,按操作规程进行二次分类处理,并负责村庄内公共场所的卫生清理。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拓宽资金渠道。县、乡政府要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资金的投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支持、社会筹集、农户适当出资的多元投入格局。农村环境卫生建设专项资金及多渠道筹集到的资金,必须建立专账,专款专用。二是根据财力和区域实际联镇建立无公害垃圾处理场;三是科学规划和建设集镇污水无公害处理排放系统;四是公路沿线适当位置及每个农户修建统一标准的垃圾池(屋);四是争取每个集镇配备一台必要的垃圾运输车和必要的清洁工具等。

 

  5、落实“三改”措施。

  ①改水。应加强对农村改水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加快解决农村饮用自来水的步伐,同时加强对水源地水质的管理和保护,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

  ②改厕。加强农村改厕工作,防止将粪便直接排入河塘中,造成河水污染。改厕工作应重点在农村统一建造三格式粪池,并做好消毒工作。

  ③改建猪牛舍。要把屋前屋后的猪牛舍尽量改建在离居住地较远的地方,并处理好猪牛舍的排污物,避免污染水源、田园。提倡向养猪大户集中,有关部门应指导养猪大户及生猪加工企业,建造污水净化沼气池,尽量减少废物排放量。

 

  6、建立长效机制。

 

  ①制定相关政策。以县政府名义出台《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意见》,使环卫整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村民卫生行为,以村为单位制定行之有效的村规民约,明确理事会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保洁员工作职责、日常保洁经费筹措和监督制度、组织村民开展“清洁卫生” 评比活动,开展竞赛,实行奖惩,建立垃圾分类制度、垃圾日常处理制度,开展理事长监督制度、保洁员巡查制度等,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促进农村环卫治理工作有序开展。

  ②建立激励机制。县里应出台奖励办法,建立环卫工作奖励基金。凡建成并通过验收为市级以上“文明卫生村”的,由乡镇实行奖励,省级以上“文明卫生乡镇”由县里奖励。奖励金也可由县、乡镇按比例分担。

  ③提供优质服务。农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村民进行新住宅建设,有关部门应免费提供规划和经济安全适用、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农村进行改厕、改水、改道、改人畜分居、建沤肥窖或沼气池等方面,有关部门要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给予扶持和技术指导。对农村保洁队伍,也应搞好培训,加强指导,定期开展除“四害”活动。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覃晓明

编辑:王振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