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杨万龙:给力“学、乐、为” 圆好“幸福梦”
2013-05-15 18:37:21 字号:

 

 

 给力“学、乐、为” 圆好“幸福梦”

 

  ——老年大学如何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

  ◆ 杨 万 龙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老年大学如何开好局,起好步,理所当然要提上议事日程。

 

  让鹤发学子认知党的十八大为其编织了晚年“幸福梦”

 

  梦想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有梦想,才有动力,才有希望。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梦想”(简称“中国梦”)。对老年大学的鹤发学子而言,只有追寻晚年“幸福梦”,才有人生“夕阳红”。

 

  党的十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亿万老年人编织了晚年幸福梦,为老年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使鹤发学子有了更多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首先,《报告》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着眼,要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努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昭示了老年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远景。老年教育作为老龄服务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过去之所以没有出现“老年教育”、“老年大学”,主要是因为社会人口结构中老龄群体偏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离退休人群的不断增大,以及他们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与需求,才具备了老年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据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十二五”期间,我国老龄人口将超过2亿,到本世纪40年代末,将超过4亿,约占那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这样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情势下,努力发展包括老年教育在内的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兴办老年大学,宏图在握,前途无量。

 

  其次,《报告》从加强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出发,提出“学有所教”、“老有所养”,赋予了老年大学教育养老的社会责任。老年大学作为教育养老的社会服务部门,必须积极作为,使自己成为文化赡养的休闲学府、精神赡养的温馨港湾、幸福赡养的和谐乐园。我国的老年大学从1983年9月7日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大学建立,至今已是而立之年。30年来,老年大学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老年大学数量达到4.3万多所,学员人数达到500余万人,成绩巨大。但与庞大的老龄人口相比,享受教育养老的老龄人比例仅占百分之二、三。发展老年大学(学校),壮大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形势紧迫、任重道远。

 

  再次,《报告》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入题,强调“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诠释了老年教育终极关怀的人文功能。早在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把“重视老年教育”写了进去,使老年大学登上了国民教育殿堂,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2012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又将“加大老年大学的财政投入,扩大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写了进去。老年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最后阶段,老年大学作为最后阶段的教育载体和保障老龄人受教育权利的人权行动计划实施单位,必将发展壮大,成为让老年人活到老,学到老的快乐生活之所,真正发挥对老龄人实施终极关怀的人文功能。

 

  还有,《报告》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谋划,要求“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憧憬了鹤发学子乐度晚年的幸福梦想。人的晚年阶段可能面临三种不同的境遇,即“苦度晚年”、“安度晚年”和“乐度晚年”。老年大学正是鹤发学子共享和谐社会红利,“乐度晚年”,谱写“出彩”人生,圆“幸福梦”的地方。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党的十八大为广大鹤发学子编织了美伦美奂的晚年“幸福梦”。

 

  把引领鹤发学子践行十八大精神的重点放在给力“学、乐、为”上

 

  习近平同志在讲到如何圆“中国梦”时,提出了“两个100年”的路线图。即在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认为,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他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并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他的这些观点,为全体社会成员践行党的十八大精神指明了方向。老年大学的教职员工一定要带领广大鹤发学子在继续为实现“中国梦”出力的同时, 给力“学、乐、为”,圆好自己的晚年“幸福梦”。

 

  (一)开发耆智,使“学”有深度。首先是培养兴趣,让学员恋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习近平同志说:“有了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可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一阵’为‘学一生’。”老年大学一定要把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让学员恋学,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抓紧抓好,使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入学习。其次是感受危机,使学员博学。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据研究,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也够用一辈子;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只要我们引导学员感受现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与自己知识老化的程度,就会唤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再次是竞争激励,让学员精学。老年大学要经常开展学习竞赛,不断让学员展示学习成果,形成强烈的竞争激励氛围。这样,便可以使学员从博采到专精,真正向学习的深度进军,打造出一大批适应时代需要的知识老人,使老年大学成为银色人才的培训基地。

 

  (二)陶冶情操,让“乐”有高度。在老年大学追求学中之乐,几乎是所有学员的愿望。乐有多种层次。首先是自娱之乐。就是以唱歌、跳舞、打拳、摄影、垂钓等作为学习科目,愉悦身心,自娱自乐。其次是知足之乐。即通过学习,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感受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老龄人的关爱,在比较分析中,明理知足,常学常乐;再次是奉献之乐。即通过学习,感到自己有了明显的收获或成就,并乐于与别人分享,变己乐为他乐、众乐,这是乐的更高层次。老年大学应当引导学员把第一课堂的习艺求乐与第二课相互切磋的快乐分享紧密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面向社会第三课堂,去服务公众,让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成功,使乐的品位得以不断提升,进而成为传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使者,成为奋发向上,助推社会和谐的健康力量,乃至成为“感动中国”的“最美人物”。

 

  (三)创新发展,叫“为”有力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等新观念。“理论自信”乃是其中的纽带和核心。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老年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武器。在老年大学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务必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老年大学的学员成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正能量”,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在理论研究上发力。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学术委员会已经连续举行了十次老年教育理论研讨会,在全国初步形成了老年教育理论研究氛围,特别是第十次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助推全国老年教育系统形成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热潮。老年大学践行党的十八精神,一定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推动本地区老年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并把它贯穿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去,形成全新的发展套路,真正使老年教育工作上水平,出成果。二是在建言献策上发力。各地老年大学大都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办起来的,老年大学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义不容辞。老年学员中有不少是老干部,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讲的,“老干部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功臣,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组织老年学员特别是老干部学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是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必须认真抓好。三是在促进和谐上发力。老年人在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中国自古就有“老人安,天下安”之说。老年教育工作者必须让鹤发学子明白,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不仅要使自己的身心和谐,还要用自己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真正成为和谐义工,劝和一族。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杨 万 龙

编辑:王振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