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voc.com.cn/hnrb/html/2013-06/03/content_672267.htm?div=-1
农历三月,春意正浓。我们一行从长沙出发,驱车四个多小时,走进了湘鄂边陲的石门县。在蓝天碧水之间,极目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满目秀色的群山连绵起伏;成片的橘树把大地打扮得绿意盎然;正值橘花盛开的季节,淡淡的花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令人陶醉;一栋栋楼房、别墅排列有序、错落有致;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横贯交错、四通八达……目之所及,尽显山城石门的勃勃生机和无限魅力。
素有“湘西北门户”之称的石门县被列入全国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地区以来,县委、县政府对生态功能区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始终把它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作为一项事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重点工程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进生态创建工程
打造澧水流域生态屏障
开展封禁管护,保护生态环境。早在1998年,石门县委、县政府就作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的决定,成为全省全面封育禁伐第一县。为巩固封山育林成果,2004年,该县又作出了继续封山禁伐的决定,明确了“七个严禁”,全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十一五”期间,全县关闭木炭窑108个,关停以林木为燃料的砖瓦窑162个,新增林地面积37万亩,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林20多万亩,森林蓄积量以年均21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森林覆盖率年均上升0.3个百分点。全县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8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49种。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华中植物区系中保存最完整的生物物种基因库,并成为华南虎野外放养最适宜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加大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和水库禁投养殖工程。近几年,建设农村安全饮水设施836处,解决了17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县6座中型水库、38座Ⅰ小型水库全面实行了禁投养殖;加大县城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城区污水处理力度,投资4000万元的自来水取水口上移工程正加速推进,投资1亿多元,建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场。目前,渫水、澧水和城区自来水水质均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饮用标准,县城日处理生活污水2.5万吨以上,处理率达75%。
开展综合治理,加强生态修复。该县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狠抓水土保持、病险水库整治,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2012年,全县建成高标准农田1.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万亩,年节约水量69.2万方,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01万亩,大力提高了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对山、水、园、林、路等进行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全县共治理小流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减少土壤年侵蚀总量106万吨,水土流失面积由2006年的200多万亩下降到现在的100万亩,土壤侵蚀模数由200多万吨下降到了不足100万吨,230多条季节性干涸的溪河有170条常年碧水长流,农田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6万多亩。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彻底改变了以往三年一大灾、一年一小灾的状况,也为澧水下游地区防灾减灾提供了良好生态屏障。大力实施农村能源工程,配套改水、改路、改厕、改栏、改厨,发展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引导群众以电、气、煤代柴,减少群众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的消耗,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到2012年底,全县建设沼气池6万余口,推广使用节煤节柴灶15万户、液化气灶1.6万户,推广太阳能1.2万个。
开展城乡创建,打造生态城镇。2000年6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石门县被列入全国第五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之一,经过4年的努力创建,2004年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5年,又正式启动了生态县的创建工作,科学编制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并以此为标准修订完善了县城总体规划、集镇规划以及生态村建设规划,实施了城市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投资6亿多元,完成了城市防洪圈、城市景观、环卫保洁等重大城建项目,修建了观潭广场、政府广场、珍稀植物园等大型绿化广场,建成了43处街道绿化小品,新辟和规划了夹山森林公园、方顶山公园等城市休闲公园,实施了县城山体绿化工程、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目前,县城区人均公共绿地10.5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45%。同时,关停和治理了城区所有超标排放烟尘的炉窑灶,在城区禁止了机动摩托车的营运及烟花鞭炮的生产、储存、销售和燃放。目前县城烟尘控制区覆盖率达100%,环境噪声平均值达到功能区标准,县城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实现了由卫生县城向生态县城转变。该县先后荣获“湖南省卫生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等称号。壶瓶山镇、子良乡在全市率先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到目前为止,有国家级生态乡镇(原环境优美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22个,省市园林单位82个,国家省市文明单位38个,省市文明卫生单位51个,省市县卫生村148个,成为国家有名,省市之最。
推进产业富民工程
打造湖南特色产业基地
大力培育生态农业,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绿色农业体系。县委、县政府按照“依托资源优势,做活山地文章,发展绿色产业”的总体思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生态生产技术,打造生态农产品品牌,构建了具有山区特色的绿色农业体系。全县已形成了柑橘、茶叶、干果、烤烟、家禽、生猪等特色生态产业。目前,全县柑橘面积达到44万亩,其中精品生态示范园12万亩,优质果率80%以上,产值达到4亿元。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8万亩通过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1.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有机茶转换面积达到3万亩,产值1.5亿元。家禽年出笼3000万羽。生猪年出栏100万头。农业三品认证总数达到46个,居全市第一。该县先后荣获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名茶之乡、全省有机茶生产基地县、全省生猪调出大县等称号。“石门柑橘”获国家商标局地理证明商标,被全国供销总社评为“中华名果”。“石门银峰”、“白云银毫”等茶叶品牌享誉全国。全县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特色产业收入突破4000元,成为农民最实惠的产业。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了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体系。全县按照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清洁生产,促进传统工业向生态工业转变。近几年来,关闭和淘汰了27家“五小”企业,投入资金1.7亿元,完成了38个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目前,全县所有工业企业实现了污染源的达标排放,成为全省排污达标第一县,特水公司成为全省水泥行业第一家排污达标企业,大唐石门电厂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了全国一流火力发电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生产企业综合利用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至此,围绕“三废”处理,投资5亿元,建成项目9个,年产值突破2亿元。2012年,工业废气排达标率96%,工业固体废物达标率100%,综合利用率80%。2012年争取CDM(清洁能源机制)项目8个,实现碳交易额50.5万吨,创经济效益300多万欧元,绿色能源工业成为全县又一大经济亮点。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了山水寺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石门是旅游资源大县,拥有湖南屋脊壶瓶山、风景秀丽皂角湖、楚南名刹夹山寺、花山鸟岛蒙泉湖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和历史人文景观。全县依托浓厚的土家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及独特的山水自然风光,坚持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并举,打造旅游大县。着力发展以壶瓶山为代表的生态休闲之旅、以夹山寺为代表的佛教禅宗之旅、以热水溪为代表的温泉疗养之旅、以东山峰为代表的避暑度假之旅,形成了自然与人文并存,古代与现代交融,绿色与红色兼备的独具石门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旅游成为石门经济新的增长点。
为把石门打造成湘西北最佳宜业宜居中心,石门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改善交通条件作为重中之重。从2007年以来,全县共投入交通建设资金23.4亿元,新建和改造通乡通村公路1800公里,实现了100%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同时,在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方面,县委、县政府每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展望未来,石门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带领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力度,为推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提高全县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朋 陈洪新
编辑:王振华
本文链接:https://wap.smrmnews.cn/content/2013/06/03/679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