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散文/张楠:故乡的路
2013-08-19 13:58:22 字号:

 

  故乡的路

 

  张 楠

 

 

吾弟手足:

      爸妈和乡亲们早已望眼欲穿,天天聚在一起议论你探亲的事,不知你何日起程。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这几年政府组织修路,上个月车已通到离家十五公里的维新场了。我到那里来接你。

 

  北国边城海拉尔的积雪还没有化去,而故乡早已是浓浓春意,老哥的来信,给我似箭的心又增加了几份惊喜!

 

  三圣庙,石门县版图上一个小小的山村,是我生长的地方,这里四周山连着山,千仞无言。从小我看到的是,生活日用品要大人们从山外挑来,木材、农产品要靠双肩挑出去,交通十份不便。因为年幼,不知世事的缘故,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吧。那弯弯曲曲、起起伏伏的窄窄山路,就成了我从小感知世界的窗口。那时没见过汽车,盼望路能加宽几尺,只是想露水不再打湿衣裤,路边的荆棘不再划破血肉。

 

  十五岁那年,我作为新开中学的学生代表,前往县城参加学生代表大会,因为没有公路,要翻越高高的三望坡,过皂市、走新关、涉澧水,从早晨五点出发,直到下午六点才走完90华里路程。到达时人已精疲力竭,脚下走出了豆大的血泡。艰难的旅程,冲淡了作为学校骄子的荣耀感,也没心思细细地去比较和感受乡村与城镇的差别。

 

  十九岁我应征入伍,到县城去依然是跋涉蜿蜒、险峻的山道。乡亲们给我佩带的红花,时而被山风从胸前吹到背后。送给我的干粮,左肩背累了又换到右肩。听说服役的地方离家有两千多公里,我的天,那要走多久啊!当从县城坐上汽车,后又登上火车,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路可以走的这样快,这样轻松!我熟悉的山水在远去,故乡在远去。再见了故乡,再见了妈妈!再见时家乡的面貌会改变吗?再见时父老乡亲还是那样辛劳吗?

 

  列车似乎读懂了我的渴望,三天四晚的飞奔,我终于踏上了故乡的小路。五年了,五年的别离,故乡我回了!经过部队这座大熔炉的锤炼,我已是一名军官,我没有让你失望。

 

  十五公里,我和哥轮换肩挑80多斤重的行李,行走在我依然熟悉的山道上,累的汗水湿透衣背。那天下着濛濛细雨,路两边丛生的杂草打湿鞋裤,被雨淋湿的行李越来越重,路也越来越滑。回到家的时候,崭新的军装上已尽是泥水,黑亮的皮鞋沾满了黄泥,失去了我多少衣锦还乡的神采。我跪在父母面前,渴念的泪水倾洒一地,而他们见我满身狼藉,心痛盖过了长达1800多天的浓浓思念。乡亲们对我的赞誉和痛爱中,由此增添了几份希冀,那是改变家乡的渴望和梦想啊。

 

  我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的那一晚,老天有情,白天还是阴雨绵绵,晚上却晴了。晶莹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守护满天星星,全生产队的人围坐在晒谷场上,外面的世界让他们惊奇和向往。“那些地方之所以富裕,是因为路宽,汽车来往如飞……”。于是我将我提干后的第一个月工资全部交给了母亲,将五年来我写作的1000多元稿费作为修路款交给了父亲。那一刻,星星停止了眨眼,风静静守望在身后的树林,喜欢窜动的狗躺在身旁一动不动。而我分明听到了一条河流在涛声翻卷,夜色中乡亲们嘴上一闪一闪的烟火,映红了故乡的山山岭岭。那是穷则思变的欲望和思考在奔腾,在集结……

 

  第二次我回家探亲时,家与外界终于通了拖拉机可行的黄土路,尽管一路灰尘满面,行李却不用扛在肩上了。再后来家乡就有了车辆来去自如的沙石路。于是河沙和钢筋水泥被源源不断地运进了山村,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通了水、电,装了电话,有了电视。后来每次我回老家,月光下与乡亲们坐在铺了水泥的晒谷场上聊天,我感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是惬意,是满足,是无忧的安逸。

 

  那是谁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而对于生长在山里的人来说,我觉得世上路千万条,不一定每一条都是幸福的路。只有能解脱肩挑背扛的路,不管下雨还是天晴,都能随心奔驰的路,能把梦带回家的路,才能通往人间天堂。

 

  因为国家的大力支持,回老家的路已全部铺上水泥。过去要走一天的路程,现在只需一个半小时。路边再也看不道挑着箩筐、背着背篓喘着粗气的行人,擦肩而过的是小货车、小汽车、摩托车。坐在车上没了颠簸,没了尘土飞扬。车窗外,青山舞动白云,绿水美养鱼肥,一路花香和清新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啊,故乡,与我血脉相连的故乡啊!在我心中你原本就很美,只是因为从前落后,你美的辛劳,美的穷困。现在有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如同穿上了盛装,插上了致富的翅膀,你美的丰衣足食,美如世外桃源!

 

  这不仅仅是因为有梦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因为社会进步,有盛时的辉光普照!

来源:石门新闻网

作者:张楠

编辑:王振华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